心耕乡田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来源:
作者:
2025-09-01 15:55:25
1299

亳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“徽韵寻踪 汇梦绩溪”展成就观察团,赴绩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开展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。团队围绕非遗传承、乡村文旅融合,通过实地调研、座谈交流等,挖掘传统文化现代价值,助力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,贡献青春力量。

  实践途中,团队走进了徽墨飘香的传承基地。他们沉浸式体验了炼烟、和料、蒸杵等徽墨制作的完整流程。他们与传承人促膝长谈,深入了解到技艺传承中面临的“人才断层”“传统与市场衔接不足”等现实难题,也知晓了近年来基地通过“古法工艺 + 现代设计”融合创新来开发文创产品的积极探索。团队聚焦基地现有的推广实践,细心观察传承人在对接市场、吸引受众过程中的摸索与尝试,认真倾听他们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时遭遇的难点与期待,将这些真实的探索与困惑一一记录,为后续深入认知非遗传承的现实图景积累了宝贵素材。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  踏入绩溪徽善堂木雕砖雕石雕厂。艺人指尖的凿刀在木头上灵活流转,花鸟、山水等图案便渐次呈现,栩栩如生。团队成员分组记录雕刻全过程,计划制作系列短视频用于线上宣传,同时收集作品资料推动数字化设计,助力雕刻技艺从“匠人手中”走向“大众眼前”。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  为探寻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,团队踱步走进绩溪博物馆。从泛黄史料与老照片中回溯千年文脉:徽墨的山水孕育、木雕的岁月沉淀,以及非遗与地域文化的共生轨迹渐次清晰。这份对“非遗生长土壤”的洞察,为创新锚定了文化根脉。

  在深入了解徽墨与木雕的技艺与历史后,团队开始尝试将两者之美融合创新。他们萃取徽墨温润韵致与木雕肌理意趣,深挖绩溪山水人文根脉,塑造出灵动 IP 形象“小希”—— 以徽墨晕染与徽戏戏服为衣,木雕纹理为饰,眉眼藏着非遗传承的温度。“小希”之名,既寄寓绩溪文旅生长的期许,更象征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萌发新生机的愿景。

  从仁里村的古巷到尚村的古村落,团队一路探寻乡村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。在仁里村,成员们仔细查阅村史、走访村中老人,梳理胡雪岩等名人与村落的深厚渊源,深入挖掘文化 IP 的当代价值;与熟悉村中掌故的长辈闲话家常,观察老宅院、旧传说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存续状态;留意村民们用祖辈留下的物事、故事招呼外来访客的质朴方式,以及他们想让村落文化走出去却难以着手的困惑。团队成员认真留存了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传承切片。在尚村,通过问卷调查与村民访谈,团队收集到“希望增加非遗互动体验项目”“期待特色文创产品”等宝贵建议,为当地文旅升级提供了一手参考资料。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  伏岭镇的徽派宗祠里,团队在这里有了更直观的文化感受。精美的木雕、悠扬的徽剧选段、地道的徽菜风味,让团队直观感受到“建筑、艺术、饮食”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。成员们不禁感叹:“徽文化的生命力,正藏在这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细节之中。”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  此次绩溪之行,亳州学院学子以专业所长赋能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,既深化了对徽文化的理解认知,更明晰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。团队表示,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,把实践中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方案,持续为绩溪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亳州学院学子赴绩溪探非遗文旅融合新举措

  (方俊峰 俞明珠 张成媛)

 

近期热点